8月2日,2021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苏宁易购连续五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被视为衡量全球大型上市公司最权威的榜单。以公司年度收入和利润为主要评定依据。

据其2020年度报告,2020年苏宁易购实现营业收入2522.96亿元,商品销售规模为4163.15亿元,同比增长9.92%。不过,苏宁近些年的业绩确实差强人意,负债超2000亿,负面消息频发,法律纠纷不断,知名度和口碑直线下滑。如今苏宁是否实现了逆风起势,重新归回,站到了零售业的前段,一反颓势,要创造新的辉煌?

一、危机重重的昔日电商巨头

2021年7月13号,苏宁的公告指出,苏宁易购的创始人张近东辞去集团董事长职务。与他一起辞去职务的还有两名苏宁的元老级人物,一位是孙为民,另一位是孟祥胜。

外界推测,随着这些年苏宁由盛转衰,尤其是近些年甚至需要靠外来的资金注入才能勉强维持企业运转的困境,这次张近东的离职,似乎标示着苏宁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同时,也对市场释放一种信号:苏宁将有大动作了。这个昔日的电商巨头,在危机重重的改革路上,要迎来新的时代了。

二、苏宁的前世今生

苏宁易购,于1996年5月15日,在南京市注册成立,创始人:张近东。成立之初,苏宁的名称是“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第八年后,也就是2004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时隔十六年的2013年,苏宁更名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踏上了电商行列。随后又于2018年更名为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易购)。创始之初,苏宁的定位便是一家中国零售服务商,经营范围囊括了日常家电、消费电子和虚拟产品等领域。

三、从商业奇迹到艰难求生,苏宁究竟做错了什么?

6月9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案号(2021)京02执837号,执行标的超30.82亿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此外,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刘玉萍、张近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共同被列入为被执行人。

抛开舆论对苏宁的评价,从商业经营角度来看,苏宁的兴衰发展,毕竟,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决策人多年来的整体运行机制,而不能只看一些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事件。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导致了苏宁易购这些年来的颓势呢?

首先,对于企业的扩张,苏宁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门店,投入的精力着实大了些;不知道您是否有印象,当初充斥着各大电视平台、节日广告、视频平台的苏宁代言。

还有更为人津津乐道的国美、苏宁线下大战,一家门店开启,另一家也不甘示弱,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营业起来。虽然随着国美的陨落,苏宁在“苏美争霸”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却也终究没能赢得整个市场。

反而随着大数据算法的精进,苏宁的很多决策失误导致了对市场的占有越来越低,知名度也逐渐下滑。更有甚者,一度传出了对苏宁易购极为不利的负面传闻。最直观的表现,也是让市场对苏宁失去信心的一点,那就是它的股价市值降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市场经济下,资本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更不要说,苏宁的其他投资失误,一度给企业的资金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样也给其主业——零售,带来不小的冲击。

其次,随着苏宁易购的野蛮生长,确实积攒了大笔的资金。按照正常思路,企业确实应该拓宽思路,投资其他行业,以支持本身的发展,同时寻求更多的发展道路。

苏宁也确实这么做了:2013年,聚力pptv被苏宁收购。2015年,苏宁投资锤子手机。2017年,苏宁收购天天快递。2019年,苏宁投资今日头条。 除此之外,还有像苏宁小店、海外足球俱乐部、房地产业务以及其他的投资等等......

从2015年到2019年,苏宁对外投资、收购共计投入了716亿元。现在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何况对五六年以前的经济水平。尤其是投资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大家也都发现了。除了今日头条以外,其他的无一例外,除了破产倒闭的就是连年亏损,这些都给苏宁的经济状况以重创。

如果说以上的决策给了苏宁“前半段”的损害,接下来就是对苏宁后来持续性伤害了——忽略主营业务。财报显示,苏宁的净利润从2014年一直到2020年,都处于下降甚至亏损的状态。

尤其是在2019 、2020年亏损的比重越来越大。只2019年的亏损额就达到了57 个亿,而到了2020年亏损的程度居然增加了,达到了68亿。要知道,2019年尤其是2020年的疫情,给电商行业带了无法形容的扩张机会,各大电商的营业额都是成倍增长。因为疫情,甚至延伸出了“社区团购”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电商形式。

而以线上线下结合典范所著称的苏宁却没有能乘上这趟顺风车,反而持续亏损。不得不说,它的内部机制和整体的运行思路都存在极大的问题。

传统零售行业,且具有线上线下相统一的平台,尤其是以电器为主的零售行业,最主要的是什么?要么就是你的品牌效应,要么就是核心技术过硬,再或者就是名声响亮,这些都能够带来变现的渠道。苏宁的核心则是,赚取商品的差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间商赚取差价。

如果在几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来说,把东边的东西运到西边,从海边进来产品卖到内陆,利用信息不流通,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可是,随着网络的发达,大数据的完善,技术的不断推进,人们早已经不是在闭塞的环境中等着你送上门的消费观念了。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是在五花八门的商品中,利用算法,精准定位,实现个性化推送。除了个性化推送,还要同时保证品质和低价。而以往注重的服务、售后、用户体验等也逐渐成为购物的一个很关键的附加值。简单粗暴地赚取中间价,几乎就是把市场拱手让给别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苏宁的营收率一直都是增长的状态。但是利润率却很低,甚至已经限制了公司的良性发展,导致苏宁的口碑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从创立初期一直到现在,经营问题不断累积,终于在2020年下半年集中爆发,将苏宁推到了崩盘的边缘。这也是为什么,有阿里等商业资本和国有资本同时入股苏宁的端口。

四、融资重组,阿里进局,苏宁是否能逆风翻盘?

7月5日,苏宁易购集团发布公告称,苏宁控股集团、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拟将其上市公司,新零售基金二期由江苏省、南京市国资联合各方参与16.96%的股份转让给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其中基金方还包含了来自阿里巴巴、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这些资本方的加入,能够给苏宁带来更多的市场助力。

毕竟,无论是用户基础、大数据算法、线下运营、还是物流和供应链方面,都有多年的经验和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可以借鉴。这些才是投资者和市场更为看重的方面。

而新零售基金二期来头则是有江苏省、南京市国资的身影,基金资本注入总规模为88.3亿元。虽说这笔资金距离网报的2000亿负债来说,相差甚远。不过,这八十多亿的投资却仍然称得上是及时雨了。另一方面来看,有了国有资本的控股,苏宁的“零售服务商”转型势必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支持。

新战略投资入局,对苏宁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市场的格局分配,投资者可能要重新估量了。随后的7月30日晚间,苏宁随即发布了其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快报。快报显示,苏宁在2021年上半年的业绩还是非常可观的,实现了总营收936.57亿元,同时披露了新增零售云店面1381家。

2021年上半年,苏宁易购聚焦零售主业,加快亏损业务调整。数据显示,苏宁易购物流业务上半年减亏成效明显,通过对于天天快递、小件物流等高亏损业务的调整,小件部分亏损相比去年同期减亏47.16%。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苏宁就已经接受了来自阿里巴巴282.33亿元的支持。

同时,阿里巴巴占有苏宁18.61亿股份,自此,阿里巴巴与苏宁易购有了本质上的利益关系。所以,此次阿里再次携手多家商业领域佼佼者携资金入局,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苏宁此次融资,意味着股权的重新分配。除此之外,股东的占比和管理层的变动,都给苏宁巨大的震动。

结语:

昔日的电商巨头,虽然经过了几番的跌宕起伏,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同时,“飞速发展的市场从来不等待一成不变的顽固”。这一轮洗牌究竟如何,还需时间去证实了。

目前,拥有多方资金支持的苏宁处在变革与阵痛的阶段,对于其他电商平台同样也存在不小的触动。苏宁能否成为新一轮电商龙头企业;后疫情时代,中国零售企业走向如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