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历史领域大V:历史侦查处独家分享

图书带货,尤其是文史类图书带货,很多作者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和盲点:

一、文不对题

比如《学渣”秒变学霸,他“忽悠”前央视主播和原新东方董事长1647万》。这篇文章原本是要带图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题目是《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作者陈磊的创业史,但对陈磊的创业史介绍过多,图书的情况介绍太少,在逐次颠倒的情况,便产生了文不对题。

另一方,【他“忽悠”前央视主播和原新东方董事长1647万】很明显与事实相违背,尽管文章能自圆其说,但容易被判定恶意吸引点击率。

二、转折生硬

即一篇文章下来突然硬性转折,使得所带图书与上文之间存在过渡不流畅的情况。

三、没有突出亮点、卖点和痛点

所谓“亮点”即该图书与其它同类图书相比有哪些优势;“卖点”即此书能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哪些疑难问题;“痛点”即该书适合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人群会对该书有潜在需求。

四、内容干瘪,流于表面,没有深度,情感上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图书带货本就是“冲动性消费”,如果不能从感情上引发读者的共鸣,将会使得转化率大打折扣。因此文章除了内容要饱满有深度,还要具备打动人心的特征。

以上是图文带货常见的问题,但不仅仅限于此。针对图书带货文的创作,首先要把握好的大前提是内容与商品的强相关性。

怎么把握好内容与商品的强相关性呢?可以从图书的作者介绍、图书的创作经历、对图书内容的解读、图书的创作手法、图书的影响力、名人推荐等方面着手,就能确保内容与商品的强相关。

但也许有人会问:纯粹的“书评式”带货文,难以吸引读者读完,更别谈转化率了,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用故事作为抛砖引玉的楔子,围绕一本图书,作者有何不同凡响的经历?图书的创作过程有何非同寻常之处?图书对哪些名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或者在图书内容上下功夫等等。

始终紧紧围绕图书展开多角度楔入,既能保证强相关,又能以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确保完成读完率。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故事与商品介绍的篇幅占比。一般来说故事与商品介绍各占一半。

切不可大肆讲故事而简单介绍商品,也不可长篇累牍介绍商品而忽视故事性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文史领域的图书,由于文史领域往往故事性毕竟充裕,我们在带货文中可以针对性地讲讲图书的内容,再自然插入商品介绍。比如,在带《决战朝鲜》这本书。此书讲述的是整个抗美援朝的纪实作品,在带这本书的时候,很显然,我们可以从图书的内容上下功夫。

通过讲述抗美援朝上的战争奇迹,抒发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充沛感情和理念,借此来打动读者,然后再适时插入商品,这样既能保证全文故事性充足,也能确保感情充沛,同时,恰当的引导,使得读者在充沛的感情色彩下“冲动性”做出决定:要牢记革命先烈的事迹,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买一本《决战朝鲜》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一来,既不引起读者的反感,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创造出爆款带货文,同时也能提高转化率。